1. 首页 > 生活百科

生活常识与教学常识 生活常识教学现状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生活常识和教育常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生活常识和教育常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学各阶段培养目标?

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矗小学阶段的目标初步具有

1、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2、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真、合群

3、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4、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

5、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

7、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的情趣

8、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为什么中国学校一直很忽略教育生活中的知识?

一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天然分工的原因。学校教育本来就是让学生较为集中、系统学习文化与科学知识的,而生活知识与技能则本来就是应该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习,当然二者是有交叉的。

二是教学资源的原因。假如学校要更多让学习生活的知识与技能,那么必然需要更多的设备投入,更多的时间分配,那么学校本身重头的任务——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必然受限。

三是社会现实和传统观念造成的集体焦虑的原因。简单地说就是都希望通过考试科目的学习进入好的中学、大学,获取好的工作机会。而这,就必须占用大量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大量的时间。

四,你所说的安全常识、道德教育,事实上中国的每个学校都在做!只不过学校学了知识,应用还是要在生活中!事实上中小学生的安全常识和道德水平并不比社会上的低,反而是社会混久了的就下降了,遵守交规如此,社会公德也如此!君不见小学生比中老年更守交规,说话也更文明!

有个原因大家都知道,基本上是中考高考考什么,学校就会花时间上什么课,这跟很多人的利益相关,生活知识不是考纲内容,自然学校就不会教。除了那点明显的原因,我想这应该跟我们的历史也有一定的关系。读书人唯有通过科举制度考取功名,出人头地。所以很多人只拼命读书,不管生活中其他事情,才有读书人五谷不分的说法。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里谈到中国人现实主义特别浓厚,这是整个大环境,所以家长,学校都是偏向于多花点时间教授孩子们书本的知识,至于生活方面的知识就显得不重要啦。当然现在很多年青家长育儿观念都在慢慢改变,也都认为除了书本知识,生活方面的知识也是尤为重要,及时学校没有开设课程,家长们也会自己注重培养孩子生活能力,不过我觉得以后学校应该也会顺应时代的要求,慢慢会开设此方面的课程的。

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也是我一直关注并在课堂教育中比较注重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我们的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不单为了把他培养成知识丰富而生活能力低下的书呆子,远一点来说“范进”和“孔乙己”就是典型的代表,当下也有被骗被害甚至走极端的高学历的大学生。其次要思考我们教育的群体是什么?是活生生的孩子,不是读书考试的机器,是千千万万个家庭中成员,也是未来国家和民族的支撑者。

所以,学校教育不仅要教书本上知识,也要教课本以外的生活知识,这点要和家庭教育共同来完成。比如如何防范侵害、学会自我保护,比如遇到危险、意外该怎样自救,比如抗震消防演练,比如日常小操作小维修;再就是个人情商的提高: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如何不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怎样自立自强,等等,等等。其实,有时生活知识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如果家庭和老师提前教育,也不会出现女大学生误乘黑车导致被害,准大学生上当受骗致死的悲剧了。

但是目前为何不能实现呢?据本人观察,原因有三:一是教育环境限制,安全第一,加上舆论导向,所以老师不敢轻举妄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谁也不想做出力不讨好的事,弄不好还要把自己搁进去。二是老师自己本身就会教书,书本以外的东西他也知之甚少。三是家长不重视、也没时间,甚至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有些话题不好开口。

不管怎么说,我本人认为,在教书本知识的同时,也穿插一些生活知识,让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更强的能力!谢谢邀请!谢谢阅读与评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生活常识和教育常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生活常识和教育常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